您的位置:首頁 > 業(yè)內資訊 > 手機續(xù)航成軟肋,新型電池技術何時來?

手機續(xù)航成軟肋,新型電池技術何時來?

來源:騰訊數碼 | 時間:2015-06-02 09:22:47 | 閱讀:73 |  標簽: 手機續(xù)航 電池   | 分享到:

“數碼設備的電池太不耐用了”,這幾乎是所有人的煩惱。強大的智能手機需要天天充電,平板、筆記本也只能續(xù)航最多十幾個小時,如果你還擁有一塊AppleWatch,抱歉,你又需要天天為它充電。顯然,電池技術的增長與設備性能是嚴重不符的,還有一些不幸的電池爆炸案例經常發(fā)生,那么人們究竟何時才能使用到穩(wěn)定、長效的新型電池?

手機續(xù)航成軟肋,新型電池技術何時來?

目前狀態(tài):改進型的電池技術尚不普及

由于各種先進電池技術實際上仍處于研發(fā)階段,如果想在短時間內達到商用,基于目前鋰電池的改進技術顯然是最為現實的。比如,LG曾在G2手機上使用了層狀鋰離子電池設計,容量可提升16%;高通的快速充電技術,則從另一個方向來改變電池的使用體驗。當然,這些技術并未從根本上改變鋰電池不穩(wěn)定、壽命短的缺陷。

我們還看到了一些不同方向的嘗試,比如目前在歐美市場推出的Upp fuel cell燃料電池移動電源,能夠將氫氣轉換為電力,電池壽命也非常長,不便之處是需購買燃料盒。另外,日本等市場也有出現一些集成太陽能充電板的手機,隨時吸收光線并轉化為電能,不過設備本身依然是依賴于鋰電池。

新型電池還有些遙遠

那么,未來的電池技術呢?遺憾的是,不論是斯坦福大學主導的鋰陽極電池、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研究的硅電池、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創(chuàng)建的“電池紋身”(可通過吸收人體汗水充電)、諾基亞與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合作的“納米發(fā)電機”(通過吸收環(huán)境噪音發(fā)電),聽上去都過于玄幻,它們最大的問題是能夠工作、但僅能在實驗室等極端環(huán)境下實現,科學家們尚未找到商用的方法。另外,蘋果、谷歌、戴森等消費巨頭也積極與電池廠商合作,希望能夠獲得突破,但短期內難有巨大進展。

聽上去有些悲觀,但事實便是如此。鋰電池作為一種最成熟、成本低廉、易于生產的電池技術,并不會很快消失;而新型電池技術則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解決各種問題,實現高效、穩(wěn)定、易于封裝使用的基本條件,才具備商業(yè)化的潛質,也許需要5-10年,甚至更久才會實現。

小編推薦閱讀

好特網發(fā)布此文僅為傳遞信息,不代表好特網認同期限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相關視頻攻略

更多

更多

掃二維碼進入好特網手機版本!

掃二維碼進入好特網微信公眾號!

本站所有軟件,都由網友上傳,如有侵犯你的版權,請發(fā)郵件[email protected]

湘ICP備2022002427號-10 湘公網安備:43070202000427號© 2013~2025 haote.com 好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