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廠商進軍這一領域,消費者也將獲得更多選擇。這雖是好事,但也令人生畏,因為人們都在研究哪款產品具備最高的性價比。這往往意味著消費者都在等待著第二代產品的發(fā)布,約有27%的消費者提到自己正在等待下一代可穿戴設備面市。
3、是否美觀?
可穿戴設備是一種可見度極高的產品,它會模糊時尚與科技之間的界限。我們看到谷歌眼鏡很難完全融入普通消費者的日常生活。無論戴在手腕、頭部還是其他部位,消費者都希望可穿戴設備能夠與自己的風格完全融合,有22%的社交對話都圍繞外觀設計展開。
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佩戴Garmin Vivofit和網球明星塞雷納·威廉姆斯(SerenaWilliams)佩戴耐克FeulBand的照片表明,外觀設計仍是各大可穿戴設備品牌將消費者轉變成時尚潮人的重大障礙。與大牌設計師合作有助于突破這一瓶頸,AppleWatch與愛馬仕的合作和Fitbit與Tory Burch的合作都是典型例子。
4、價格合適
雖然最新版可穿戴設備的售價往往很高,但價格并非早期使用者的首要考慮因素。在他們看來,自己喜歡的品牌往往是第一因素,價格通常不在考慮范圍之內。畢竟,AppleWatch上市9個星期的銷量就超過了iPhone和iPad上市初期的銷量。
雖然可穿戴設備的定價依然很高,但價值所占據的比重卻越來越大——消費者希望通過他們的投資獲得回報。雖然定價較高,但各大品牌必須確保消費者可以感知自家產品的價值,而且還要滿足他們的日常使用預期。
5、全天續(xù)航
電池性能似乎無法滿足可穿戴行業(yè)的發(fā)展需求。根據EndeavourPartners的報告,三分之一的美國可穿戴設備用戶在購買后6個月停止使用這種產品。
他們這么做的原因之一便是電池續(xù)航時間太短。人們有理由期待更強的電池續(xù)航能力——他們希望全天24小時在線,不希望自己的手上帶著一塊沒電的智能手表。要在這方面取得成功,關鍵是要確保續(xù)航能力,通過讓用戶隨時在線來避免各種不便。
小編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