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愛因斯坦發(fā)表了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闡明了物體的質(zhì)量使時空(時間和空間)扭曲,扭曲的時空產(chǎn)生了使物體互相吸引的引力的道理。那么,這一偉大理論是怎樣誕生的呢?
1915年11月25日,一位天才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顛覆人類常識的大理論——廣義相對論。簡單地說,廣義相對論就是這樣一條理論:任何一個物體的重量(質(zhì)量)都能引起時空的扭曲,產(chǎn)生引力。
那么,天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是如何建立這個偉大理論的呢?
改變物理學的“狹義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誕生大約10年前,1905年,愛因斯坦發(fā)表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極大地改變了當時物理學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
英國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確立的物理學基礎—牛頓力學認為,空間的間隔(物體的長度)和時間的流逝是絕對的,從任何時間點、對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一樣的。即,1米的尺,任何時候、任何人看都是一樣長的;1秒,任何時候、在宇宙的任何地方經(jīng)過的都是1秒。
但是,狹義相對論認為,物體的長度和時間的流逝,是隨著不同的狀況變化的。運動越快的物體長度越短,時間流逝得越慢。
取代牛頓力學的“廣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和牛頓力學之間有很大的矛盾。根據(jù)狹義相對論,自然界的最高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每秒為30萬千米。而牛頓力學認為,所有物體之間,都有與之成正比例的“萬有引力”互相吸引(萬有引力定律)。并且無論兩個物體離開多遠,這個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都不需要花時間。也就是說,力的傳遞速度比光速還要快。
實際上,已經(jīng)觀測到用牛頓力學解釋不了的自然現(xiàn)象。牛頓力學的毀滅就在眼前。
因而愛因斯坦就想,能不能把引力和相對論結合起來。在重組相對論的過程中,他采用了自己的老師、德國數(shù)學家赫爾曼·閔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1864~1909)提出的時空理論,把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物體的質(zhì)量使得周圍的時空發(fā)生扭曲的新概念。為了研究扭曲時空,需要曲面數(shù)學。因此他接受了共同研究者、數(shù)學家馬塞爾·格羅斯曼(Marcell Grossmann,1878~1936)的提議,不用歐幾里得幾何學(Euclidean geometry,在平面和非扭曲空間上研究圖形的數(shù)學),而是用研究曲面上圖形的黎曼幾何(Riemannian geometry)進行研究。
小編推薦閱讀本站所有軟件,都由網(wǎng)友上傳,如有侵犯你的版權,請發(fā)郵件[email protected]
湘ICP備2022002427號-10 湘公網(wǎng)安備:43070202000427號© 2013~2025 haote.com 好特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