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大腦在夜間運轉的副產品嗎
面對“夢有什么意義”這個問題,哈佛大學教授艾倫·霍布森的回答比較極端:沒有意義。他認為,夢僅僅是腦在夜間運轉產生的副產品。他認為有一種“激活器”啟動了海馬體及大腦的感覺和情緒區(qū)域,這些區(qū)域隨后利用我們的記憶制造出了圖像和感覺。這個激活器可能是藍斑區(qū),也就是腦干中的一個小區(qū)域,它不僅可以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抑制肌肉運動,而且還可以引起指尖的顫動或眼球的轉動。
某些腦區(qū)域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活動較少,尤其是掌管批判性思維和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層區(qū)域,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這一階段的夢中有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奇異事件。另一些區(qū)域反而特別活躍,例如視覺區(qū)域和運動皮層,因此夢中會出現(xiàn)多種多樣的動作和畫面。掌管情緒的杏仁體在夢中也經常過于活躍,因此許多夢情緒色彩豐富。快速眼動睡眠期間,腦干中的藍斑區(qū)還會抑制身體動作(患有某些病的人除外)。不過,在慢波睡眠期間,科學家還沒能建立起腦活動和夢境的相關聯(lián)系。
有證據顯示,構成夢境的一些基本元素的確是由腦干提供的。這來自于對一種罕見病患者的觀察。罹患這種病癥的人喪失了精神上的自我激活能力,即使清醒時腦中也不會自發(fā)產生任何想法。但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些患者還是可以做夢,盡管夢非常短,并且很少有什么劇情。也就是說,在腦干激活器的作用下,患者腦內出現(xiàn)了一些畫面,但是僅此而已,因為人腦剩下的部分無法繼續(xù)“編織”夢境。
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夢中天馬行空的故事就是腦為了解釋腦干提供的互相毫不相干的內容而做出的混亂嘗試。美國神經學家霍華德·羅夫瓦爾格將這種觀點總結為“夢產生于腦干,腦的其他部分將它裝扮起來”。
夢是模擬險境教人如何免于死亡嗎
2000年,芬蘭圖爾庫大學的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安蒂·雷翁索提出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理論,他認為夢境是用來模擬一個險境,做夢可以讓人學著更好地面對危險。
小編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