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明是IDHub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和主席、中關村區(qū)塊鏈產業(yè)聯盟副理事長,同時還擔任加密金融實驗室的發(fā)起人。曾擔任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世紀互聯集團副總裁,主持開發(fā)一系列區(qū)塊鏈創(chuàng)新項目,擁有20多年在移動通信網絡、分布式計算機系統、下一代網絡、自動測試系統的開發(fā)和管理經驗。
在數字證券發(fā)行(STO)的環(huán)節(jié)中,KYC(Know Your Customer)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這是對于發(fā)行平臺、監(jiān)管部門、項目方、投資者等多方來說產生互信的重要前提。
隨著STO進一步發(fā)展,其全球化趨勢愈發(fā)顯現出來,投資者的數字身份也愈加重要。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注冊或豁免授權進行的數字證券發(fā)行活動中,投資者需要通過KYC流程進行合格投資人驗證,其資金來源也會受到反洗錢(AML)的核查。
今天,Blocklike請到了KYC領域的專家,IDHub創(chuàng)始人、Magic Circle創(chuàng)始人曲明,由他帶領我們深度了解ST領域下KYC的主要流程與重要意義。
KYC(Know Your Customer)要知道的是,KYC是一切金融領域的最基礎的邏輯。
在金融業(yè),KYC指的是交易平臺獲取客戶相關識別信息的過程,這是一種基礎性的要求,目的在于明確客戶身份,確保不符合標準的用戶無法使用該平臺所提供的發(fā)行服務,同時可以在未來的一些犯罪活動調查中為執(zhí)法機構提供調查依據。目前主要包括核實客戶身份信息、實際交易受益人身份、確認客戶風險狀況、審核客戶財務記錄、調查交易資金來源、客戶關聯方等。
在KYC的基礎之上,便是AML(Anti-Money Laundering,反洗錢)措施,AML基本上是指為防止投資人使用通過非法交易產生的收入進入資本市場而制定的一系列法規(guī)。會有機構定期對交易和資金流向進行審查,對于AML,不同的銀行或機構所采取的應對策略也都不一樣。
KYC和AML的審查程序包括:核實客戶基本身份信息、交易的實際受益人身份、確認客戶目前的業(yè)務及風險狀況,還需要調查交易資金來源、客戶關聯方等情況。
而CFT(Combating the Financing of Terrorism, 打擊恐怖主義融資)是更為特別的一項。目前,各司法管轄區(qū)對于“反恐”有著相關定義,以美國為例,美國設有專門的機構負責這項監(jiān)管工作,如果某向交易跟特殊地區(qū)所在公司發(fā)生交集,那么CFT調查便會被啟動。
從ST角度來講,其發(fā)行的應該是某一正常公司的正規(guī)股票或債券,對于發(fā)行人來講,明確知道自己的股權在為誰產生利益是非常重要的。在以上三點中,CFT可以說是最需要注意的,一旦這方面出了問題,其危害性將是巨大的。
以STO產業(yè)走在比較前列的美國為例,在美國,這三者的監(jiān)管范圍既有重疊又有各自獨立覆蓋的領域。
ST發(fā)行中數字身份的重要性
講到STO,首先這是一個證券類的投資,與加密貨幣上的投資是有區(qū)別的。以美國為例,在美國購買證券時需要合格投資人的認定,即在KYC的基礎上,進行對合格投資人的認證。
需要強調的是,KYC并不等同于合格投資人,KYC需要的是最基礎且真實的能夠證明個人身份的信息。而合格投資人需要的是投資人去證明自己有資歷和資產投入到這一高風險的投資中去,比如對于年入的要求、對于股票投資經驗的要求及相關金融業(yè)互動的依據等,這是一個多輪次的、復雜的交互問題。
符合這兩點后,就代表著已經可以進行證券交易了。
這種要求提高了審核門檻。即使合法合規(guī)化的美國STO項目,由于合格投資人的資格審核,普通人也會有一定的受限。但是,對于立法者來說,這是對投資者的一種保護。
某種角度來講,每個國家都會有類似的規(guī)定,比如在中國新三板開戶時,也會有對于投資經驗、驗證資產來源等要求,其邏輯是類似的。
對于ST發(fā)行平臺來說,在一些證券代幣標準中也可以看到這些邏輯的影子:雖然不涉及KYC的標準,但仍舊在其中融入了一些對于身份的要求,存在一些對于交易數量的限制、對于參與身份的設置等。
目前,不論是STO還是加密貨幣市場,都是一個面向全球的流動和交易行為。不同的國家對KYC的要求都有不同,各國也都有不同的KYC服務提供商,但由于跨越國界,這些服務提供商所能提供的信息也并非是完全足夠,單是姓名翻譯等就會使得信息模糊不少。不過,KYC當前存在的問題擁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相信隨著監(jiān)管措施的優(yōu)化調整和區(qū)塊鏈數字身份技術的日趨完善,這些問題都將得到解決。
KYC與流動性破局
在這種情況下,數字身份將會在ST領域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在現有的KYC模式下,主要包括客戶身份信息、平臺審核、KYC成本及更新頻率四方面。對于ST發(fā)行平臺來說,不同平臺對于KYC的要求不同,平臺KYC成本較高,平均在50-60美元/人,成本較高且數據庫需要定期更新。
面對目前KYC較為復雜的流程,未來存在著簡化的可能,但簡化的底線依然是符合監(jiān)管的要求。但是,信息的重復核驗是可以避免的。
美國的證券類通證發(fā)行,要求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KYC,并在發(fā)行時對投資者個人信息進行驗證。若將區(qū)塊鏈作為身份的基本架構,通過鏈上+鏈下的驗證模式將法律要求公開的信息接到一個分布式的區(qū)塊鏈網絡,區(qū)塊鏈將允許這些信息被復制到所有節(jié)點并永久保存。這樣,用戶就可以在不同場景使用同一個身份進行檢查,加快賬戶審查效率并解決敏感信息的隱私保護問題。同樣,用戶的信息可在一個地方進行更新,并推送到他們正在合作的機構,避免重復核驗。這也為金融機構、監(jiān)管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了一個值得信賴的、不可改變的審計軌跡。
——這也是IDHub的數字身份的理想主義愿景所在。
該有效身份也應該在區(qū)塊鏈上進行數字簽名,以便STO流程中的其他中介機構能夠安全地使用該簽名。數字身份可以實現對于數字證券的確權以及對交易的確認,這是其在ST領域的最大作用。
面對目前ST產業(y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資產的可攜帶性。
ST產業(yè)的流動性不足并非在于資金是否充足,其主要原因是所觸達的客戶不夠多,沒有產生流動性的溢價,資產被“鎖在”平臺中。在平臺外去建立一個全新的、來實現資產可攜帶性的工具,讓平臺把資產“還給”客戶,讓資產具備可攜帶型。這也是Magic Circle所希望做到的:通過區(qū)塊鏈數字身份實現對各數字資產平臺的一次性合規(guī)驗證,打破各平臺因標準不同而造成的流動性壁壘。
SecurityToken 的交易實際上是所有權的轉移,資產屬于投資者們,讓原來的投資者真正的擁有管理自己資產的權利,方便地攜帶與轉移。解決流動性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現在的STO仍處于早期的探索階段,相信隨著KYC發(fā)展和完善,會給這個產業(yè)真正地帶來全球性的自由流動性。
小編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