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類人壓根不存在所謂選擇一說,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所謂跟著趨勢賺錢,并不是主動意識的結果,而是被動選擇的結果,他們被社會的洪流拋向了不同的領域,然后就是花落誰家是誰家的格局,有人成事,有人敗事,無非是祖墳冒青煙的結果罷了。
94年被下崗的人,后來都能賺點小錢,而那些不下崗的員工,現在估計得下崗了,02年進不了銀行的人,去了房地產或者去了阿里,現在賺了大錢。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面,我們這個邏輯和趨勢很明顯,決定你是否賺大錢的邏輯,不是選擇,不是能力,而是運氣,對,就是運氣。
我一直跟很多人說這個世界,你賺小錢才是能力,賺大錢其實是靠命的,你努力勤奮,現在的社會,讓你能過比較好的生活,但是,并不是努力勤奮就能讓你成為馬云馬化騰的,命格不再,就別瞎想了。
其實我在臺灣大學做演講的時候提過一個叫中美教育比較的觀點,我們發(fā)現美國賺大錢的人都是名校畢業(yè),至少考上了名校,美國要上名校,也是不容易的,都是牛人,但是中國其實賺大錢的很少是名校畢業(yè)的,首富也只是杭州師范大學而已,不是說這個學校不好,至少沒有清華北大好,這個大家總是要認的吧。
那么這里說明的問題是什么呢?
是因為大爆發(fā)的年代里,越是底層越容易被拋向不一樣的社會洪流,而不一樣的洪流,往往會有大機遇,很多人沒得選擇,更不會走固有的社會路徑,也就更容易被拋棄社會的大趨勢之中去。
我們過去十年的趨勢性機會,不是互聯網,互聯網其實是最近一兩年的趨勢,過去十年的趨勢性機會其實是資產升值,大量的房地產商在過去十年的盈利能力其實是極強的。
只是趨勢一旦逆轉以后,互聯網很輕松的就擊垮了這個固有的社會趨勢,不是房地產不行,也不是互聯網太牛逼,而是社會趨勢轉化很快。
在過去房地產是趨勢的格局下,你會發(fā)現,我們曾經很多年的首富五十強,都是房地產老板,還有曾經的煤老板,他們的出身都極低,為什么呢?
小編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