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糭”是“粽”的古體字,最早見于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糭,蘆葉裹米也。從米,聲。作弄切!敝芴帯讹L土記》稱:“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笨梢姽湃税褍烧呋鞛橐徽劻恕T偌由夏戏蕉嗨,故“糭”在食用之外,也用于祭祀水神,古人常把蛟龍視為水神:“將貯有稻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以飼蛟龍,正是越人祭龍的古老活動,恰如我國北方周人的祭祖之俗!保ㄍ跞逝d《中國年節(jié)食俗》)。
南朝梁時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荊楚五月風俗:“夏至節(jié)日食糉。按,周處《風土記》謂為角黍。人并以新竹為筒糉。”可見直到那時即使在屈原的故鄉(xiāng)也并沒有端午吃粽的習俗,倒是有龍舟競渡,確系屈原之故:“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命,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為俗!敝档米⒁獾氖牵阢梁蛥蔷m然同屬梁代,但宗懔小吳均30多歲,果真如吳均所言,投棕是為了紀念屈原,宗懔為何厚此薄彼,闕而不錄?
原因其實很簡單,宗懔是老老實實地記載自己熟悉的歲時風俗,秉筆直錄,吳均卻是妙手生花,天馬行空地編故事。先看書名,“齊諧”,志怪者也。你瞧人家,一開始就沒打算走正經路線。還別說,他還真有本事把故事編的文詞優(yōu)美,引人入勝。如今《續(xù)齊諧記》只剩17條而已,全篇不到4000字,卻有不少故事廣為流傳,如牛郎織女七月七日相會鵲橋,五月五日投粽入江紀念屈原等等?梢娺@講故事的功力非同一般。
不過吳均也并非憑空杜撰,而是多有所本。為什么要用“五色絲”纏裹粽子?或源于祭祀水神的民間習俗。聞一多考證說,系五彩絲是由百越民族的“紋身”習俗衍化而來。紋身后似“龍子”,蛟龍會視為同類從而免受其害。晉代《拾遺記》中載,周昭王死而為水神,人們在水邊祭祀他,用的也是五色:“至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間,或以時鮮甘果,采蘭杜包裹,以沉水中;蚪Y五色紗囊盛食”。
那么,為什么要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粽子為何會變成端午的vip食品?
小編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