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清算式的危機(或者新常態(tài))終于要來了。
寒風凌冽,腳步聲由遠及近,大地震顫。
這場危機原本2009年就靠岸了,但被四萬億擋在門外養(yǎng)了7年過后,以更強大的姿態(tài)回訪 。
宏觀數據上看,中國GDP增速從2011年來一直往下掉,兩位數到一位數,從9到6,連續(xù)下臺階,趨勢明確。
但宏觀數據離日常生活較遠,好比盲人摸象,宏大到超出日常視野和經驗范圍的事物很難被辨識。迄今,未見官方或民間對危機形成統(tǒng)一口徑。加上繁榮期打下的家底,全民舞照跳、馬照跑,并未有切身感知。
降到產業(yè)維度上,危機從生產端到消費端連鎖傳遞,最上游的大宗商品行業(yè)率先嗷一聲栽倒在地,煤炭、有色金屬、石油,進而鋼鐵、建材,進而制造業(yè),進而房地產,進而汽車等消費品。
實業(yè)凋敝,將閑散貨幣推向虛擬經濟,在2015年的A股搞了一輪舉世矚目的牛熊切換;仡^再看,恍若隔世。
2015年末,除了金融等“其他服務業(yè)”的回光返照,經濟領域呈現全線頹勢。
危機終于來了,更重要的是,這一切剛剛開始。
二、為什么是2016?
以2016年為起點,一場硬著陸就在眼前。
為什么?一言蔽之,熬到頭了。
首先,2011-2015年,全國一直沒有出現大范圍過剩產能關停,相反,四萬億砸出來的新產能陸續(xù)投產了。企業(yè)天然有旺盛的求生本能,依靠歷史積累,或銀行借貸、地方政府補貼的方式勉力維持。盡管用電量、貨運量等克強指標頻頻示警,但官方失業(yè)率保持正常,這也是部分學者膽敢稱之為“新常態(tài)”的現實基礎。
這種勉力維持固然推遲了失業(yè)、壞賬等陣痛,但也意味著把冬天無限延長,等著僵尸企業(yè)裹挾大家同歸于盡。
2015年底,中央召開經濟工作會議,昭告天下將“壯士斷腕”推動過剩產能出清。零零星星的企業(yè)倒閉消息同步傳來。
小編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