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高,怕昆蟲
本能反應:virtual pit,比如恐高,害怕昆蟲,降低恐懼。
社交距離,保持一些距離。
究竟多真才是真:運動真實性,只要動就行了,人體測量學真實性,有臉,身體,胳膊腿(小布什)
一般做到第二層也足夠了。研究中也有趣發(fā)現如果特別真實,反而效果下降。(下左圖的小布什反而認知度更好)
從虛擬到現實
1、關于行為模仿
老師的眼神:虛擬老師,如果把老師的注意力放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他的學習效果提高。在未來的網絡課堂中,可以用一個虛擬的教室將所有的同學放在一起,每個人都在認真聽講,但教師的關注點永遠都在你的身上(其實在每個同學的眼里,老師都始終在關注著他自己),處于一個如此真實而正能量的學習氛圍之下,“洗腦”的效果不言而喻。
哪個是我,哪個是我的Avatar?
虛擬世界中的人物一般有兩類:一種是屏幕背后有真人操縱的角色,可稱之為“化身”(英文單詞avatars,阿凡達);另一種是由計算機算法生成的角色,被稱之為“代理”。
如果沒有“實體的接觸”,一般人很難判斷屏幕的對面究竟是化身,還是代理,也許憑一些小的細節(jié)就會把對方當做真人(無論對方究竟是什么,想想那些跟金山殺毒軟件的小獅子逗悶子的人吧)。
2、應用場景
虛擬現實與教育
Google把Cardboard應用在中小學進行實驗(點擊查看視頻),便很自然了:如果VR對“了解風土民情”的滿足最為專長,那么,教育,自然而然便是當下以及未來重要的應用領域。
試想一下,未來的小學生,可以不用像我們這代人一樣,只靠著書本的文字,想象各個國家的地理風土進行學習;而是可以通過VR,身臨其境得在異境行走、觀察,從而對各國文化進行深入的體驗 — —這對教育將是一場極大的變革。
小編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