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業(yè)內(nèi)資訊 > 明明努力“好好說”,為何有溝沒有通?
(文/ Psydetective )“那個同事好討厭喔,每次他都這樣”“唉呀,工作別想這么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了”,這么一回,你以為要替對方排解工作上的困難,卻反而讓對方不想回話或甚至更加生氣;蛟S你會好奇,我明明都有“好好地”跟對方溝通,但為什么還是有溝沒有通呢?
日前有幸參加樊雪春老師來臺大舉辦的一場演講,主題是《親愛的,我如何說得讓你懂》。雖然老師把焦點放在愛情里的伴侶溝通,但是同樣的溝通方式卻適用到所有的關系中。演講一開始,老師就開宗明義地說:許多時候,我們的溝通都沒有所謂的對錯。
在溝通的時候,我們都帶著各自過去的經(jīng)驗;也因為這樣,每個人的認知并不相同,常常會用自己的經(jīng)驗來解讀對方所說的話,產(chǎn)生許多的誤會。而因為每個人的認知都不同,也就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了。
一個常見的無效溝通的例子:
小孩回到家,媽媽就開始問他:“你今天在學校過得如何?”、“今天的作業(yè)多不多?”、“今天老師教得懂嗎?”,但此時小孩可能完全不想理會媽媽,于是冷淡地回“還好啊”、“還可以”、“隨便啦”…等等。媽媽感到很挫折,就開始抱怨起對孩子的不滿,也許會說出許多傷人的話,甚至指責孩子。
媽媽釋放的訊息都被小孩回絕,在不斷受挫之后媽媽便發(fā)起了脾氣。這種情形可以用挫折侵略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來說明──當一個人不斷受到挫折時,他會變得比較具有侵略性。在一方釋放的溝通訊息,不斷被另一方打槍時,釋放訊息的一方就很容易陷入一種不理性的、情緒化的狀態(tài)。因此,讓雙方處在同一個溝通平臺上就成了關鍵!
要創(chuàng)造對等的溝通平臺,了解彼此處在什么樣的自我狀態(tài),就變得非常重要。根據(jù)溝通分析學派的看法,每個人都有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兒童自我狀態(tài)。
小編推薦閱讀本站所有軟件,都由網(wǎng)友上傳,如有侵犯你的版權(quán),請發(fā)郵件[email protected]
湘ICP備2022002427號-10 湘公網(wǎng)安備:43070202000427號© 2013~2024 haote.com 好特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