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還透露斐訊去年在德國的手機銷量是25000臺,全歐洲的銷量達到了80000臺。
事實上,和北美相似,歐洲一直被認為是運營商主導的市場,消費者對裸機的價格并不敏感,關注更多的是資費檔位。林杰不這么認為,“如今隨著運營商補貼的減少,高檔位手機的補貼也越來越少,運營商捆綁套餐制已經漸漸被拋棄,民眾普遍不希望被束縛”。這或許也恰恰證實了美國運營商紛紛取消手機補貼和合約機政策是大勢所趨。
這就是為什么線下零售超市和賣場的銷量比運營商占比要高的多。據林杰介紹,“以商超為代表的公開渠道占比接近70%,傳統運營商+虛擬運營商渠道占比約25%,其余是電商及其它渠道!
林杰本人在德國生活時間長達35年。根據他的觀察和體驗,由于周邊生活服務設施很完善,很多住在鄉(xiāng)村的德國人一年才進城一次,更不會有人為了購買一部手機跑到市區(qū)。
在德國人眼中,國內用戶賣腎買手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林杰還舉例說,假如一部手機在德國售價199美元,德國人寧愿將這199美元拿去街頭喝啤酒或者到郊區(qū)旅游,而不會節(jié)約下來買手機。
德國人偏愛華為和中興,不知道小米
事實上,正是德國人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對線下實體渠道的信任度遠高于電商平臺,對品牌的認知、高性價比成為用戶選擇手機的兩個主要因素。
鈦媒編輯在參觀Media Markt的時候也發(fā)現,早上10點之后店內已經絡繹不絕有人群涌進。這也恰恰印證了前文林杰的說法,即在德的銷售渠道大多集中在專業(yè)的電子零售渠道、賣場以及超市門店。
(記者注:早上10點半左右,Media Markt門店內已經涌進大批人群選購電子產品)
事實上,華為進入德國時,也是選擇了大型超市為入口。那么,這是否意味著電商渠道在歐洲完全不待見?為此,記者采訪到Media Markt慕尼黑大區(qū)發(fā)言人Tobias Huber,他同時也是Media Markt第一家門店的總經理。
小編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