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的發(fā)明常常會令人振奮,一旦普及卻可能造成許多恐慌。生活在這個時代,一個切身的體會便是: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千萬人的職業(yè)選擇。打車軟件的應用近乎消滅了出租車行業(yè)大半,移動互聯(lián)網與智能手機的聯(lián)合,更是重構了無數(shù)傳統(tǒng)的行業(yè)。近期,就在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8月CPI數(shù)據的第一時間,騰訊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 writer(夢幻寫手)寫出新聞稿的消息爆炸開來,迅速成為傳媒界議論的焦點。記者圈開始出現(xiàn)焦慮性的爭論——— 到底我們何時會失業(yè)?
往前推兩天,即9月8日,智能機器人助手“度秘”,據說會讓每一個人用得起秘書。未來,記者轉秘書的夢想恐怕要破滅了。再早一些,微軟第三代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也殺回微信,自稱17歲陪人聊天是其強項。而馬云提到的軟銀已經正在批量生產投向市場的情感機器人“pepper”,因為價格只有1萬出頭,可能將我們直接帶進了“機器人進入普通人家”的時代。
如果將目光轉向更大范圍,全球性的互聯(lián)網巨頭如谷歌、蘋果、Facebook,以及國內聲名鵲起的科大訊飛、大疆科技甚至華大基因,都在向充滿奧秘但商業(yè)價值龐大的“人工智能”領域邁進。一夜之間,人工智能似乎變成了互聯(lián)網+之后更為火爆的概念。誰不涉及人工智能,誰似乎就要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時下,輿論對于人工智能充斥著誤解,以及自我矛盾的兩極化預言。主流的商業(yè)性報道、評論或演講,更多看重的是這一市場的龐大、利潤的可觀,他們通過描繪人工智能時代生活的無限便利,來進行產品的推廣抑或機構的融資。另一種帶有演繹色彩的文學、科幻作品,則更樂意將人工智能的結局想象成人與智能機器人之間的對立、沖突乃至戰(zhàn)爭。
對商業(yè)價值的極度崇拜,對倫理崩塌的深度隱憂,構成了兩種重要的論調。在筆者看來,商業(yè)價值的狂飆突進是大勢所趨,倫理隱憂的討論卻存在種種誤區(qū)。基于此,本文打算暫且擱置對人工智能商業(yè)價值的探討,而主要聚焦我們所關心的另一個話題:人工智能將帶來怎樣的倫理困境?
小編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