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一 服務模式各異
這些再生回收平臺有著相似的服務模式。
首先,通過APP、微信服務號等渠道搭建平臺,用戶在平臺上下單,回收人員接單后與用戶聯(lián)系上門回收廢品。
其次,收集的廢品直接售賣給再生資源處理企業(yè),將傳統(tǒng)的產業(yè)鏈條從5至7條壓縮為3條,從而提高了行業(yè)效率。傳統(tǒng)的回收產業(yè)鏈條分別是用戶、個體回收人員、回收站、分揀站、大型回收站、加工處理企業(yè)等,而像“再生活”或者“回收哥”只有3條,用戶、回收O2O平臺、加工處理企業(yè)。
不過,因為初心不一,以及對回收行業(yè)的理解不同,它們提供的服務種類和回收隊伍的建立方式都不一樣。
“再生活”專注于用戶,因此一切服務都圍繞著用戶展開。該平臺創(chuàng)始人夏凡介紹,“再生活”已建立了二百余人的線下服務隊伍為家庭用戶提供服務。用戶賣廢品的收入以余額的形式存入個人賬戶,可用于兌換平臺便利店的商品和維修手機等生活服務。
夏凡調研發(fā)現,單賣廢品是虧損的,上門一次成本6元,而收廢品的平均客單價只有4元。因此,“再生活”的業(yè)務模式為,一次上門,解決客戶兩個問題。
“回收廢品的同時為客戶配送周期性消耗的家庭日用品,用兩端業(yè)務的毛利彌補一次上門的成本。”夏凡說。
這種回收 配送的“正逆物流”運營模式獲得了投資者的青睞。2015年1月“再生活”完成天使輪融資,同年7月完成A輪融資。今年年初,“再生活”將啟動B輪融資。
“淘棄寶”也使用“回收 配送”的服務模式。不過,與“再生活”不同的是,“淘棄寶”發(fā)現,超市、便利店、零售店等企業(yè)用戶每天能產生較多的廢品,為平臺帶來可觀的利潤。因此,除了為5萬多個人用戶提供服務外,“淘棄寶”還為企業(yè)用戶提供現金結賬的周期性服務。
“淘棄寶”創(chuàng)始人李天亦表示,個人用戶想象空間大,流量積累后可以為公司帶來更多盈利點,例如通過廢品了解用戶消費習慣。企業(yè)用戶利潤高,為公司提供了六成現金流。
小編推薦閱讀